新闻详情
所在位置: 首页> 公司新闻> 热点新闻>

昆明在滇池种水葫芦治污 专家批倒行逆施

日期:2024-05-14 10:30
浏览次数:2587
摘要:

水葫芦,学名“凤眼莲”,自上世纪60年代,因为在各地抢占水面,影响航运,窒息鱼类,危害健康,在国外已经声名狼藉,到处遭到斩杀。2003年,国家环保部把它列为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。

水葫芦曾经是对滇池造成水体污染的罪魁之一,在2011年夏天,昆明市突然在滇池水域种养了26平方公里的水葫芦,以此作为治理滇池水体污染的措施之一,但不少昆明人以“骇人听闻”来表达对这种种养行为的诧异与疑惧——

水葫芦:昆明人的“魔鬼”记忆

自1988年以来,滇池的波峰浪谷中活跃着一支“巾帼打捞队”。

“23年来,她们驾着打捞船穿梭在滇池上,打捞出的垃圾能堆积成一座小山……”

这支清一色的农妇打捞队之所以出名,是因为她们的使命是保护滇池,具体而言,主要是在打捞一度蔓延疯长的“水葫芦”。

在昆明人2011年前的记忆中,水葫芦是人人得而诛之、污染滇池的“魔鬼”,必欲除之而后快。上个世纪末,昆明市投入巨大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好不容易才将水葫芦从滇池草海,以及所有入湖河道口和内河、池塘等打捞**干净。

但此景不长,今夏,昆明市决定,耗费巨资在滇池大面积种养水葫芦,以此治理污染。此消息传来,昆明人时间的反应是莫名惊诧。

据此间媒体报道,2009年,昆明便和江苏省农科院合作,在滇池白山湾实施了“滇池水葫芦富集氮磷及资源化利用研究与示范”项目,系统研究了水葫芦机械化采收、减容、粉碎、脱水、有机肥生产、沼气发酵,分析评估了“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机械化采收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”各环节技术参数及社会生态效益。

在历时近两年实验的基础上,2011年7月12日,“滇池水葫芦规模化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”正式启动。昆明市宣布:借鉴太湖生态治污经验,江苏省农科院与昆明牵手,今年将在滇池内圈养26平方公里的水葫芦。

农科专家“点睛”:“魔鬼”变“天使”(昆明在滇池种水葫芦治污 专家批倒行逆施)

据说,江苏省农科院有着在太湖用水葫芦治理污染的经历。因此,和太湖一样存在污染的滇池,被同样施以“水葫芦疗法”。

江苏省农科院一位领导说:“滇池20平方公里的水葫芦种养规模每年可以产生100万吨的水葫芦,可以从水体中带走约1500吨氮、436吨磷。水葫芦经过加工,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,可以生产出有机肥3万吨。”

有了江苏省农科专家的“点睛之笔”,曾经的“魔鬼”水葫芦瞬间变脸,成为改善滇池水质的“天使”。

来自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的资料显示:“2011年市委、市政府决定在滇池流域开展26平方公里(39000亩)水葫芦控制性种养。其中,外海16平方公里(24000亩)、草海6平方公里(9000亩),流域内其他水域4平方公里(6000亩)。”

与以往水葫芦自己任意繁殖不同的是,昆明市这次是人工主动种养水葫芦——故意圈养。“也就是说,人工种养是可控的。水葫芦任意繁殖而无人管理,才是造成再次生态危害的根本原因。”

但水葫芦毕竟是危险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,稍有不慎,“种、采、运、加、用”五环中有一环没有扣好,便会使滇池污染雪上加霜。

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贺彬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:“对自然水体来说,如果人为干扰不是很严重,我们还是建议,尽可能不要用外来物种来进行生态恢复。”

“种水葫芦治污是倒行逆施”昆明在滇池种水葫芦治污 专家批倒行逆施

滇池治污采取种养水葫芦的方式“以毒攻毒”,在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莅临昆明前,鲜有人持此认知,虽也有人曾经实验性地做过,但终却行不通。

有名环境保护专家、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(现为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)原所长、教授级**工程师郭慧光说:“水葫芦去氮、磷能力很强,有一定的抗污染能力,这些都是水葫芦的优点。不是云南的环保专家不懂水葫芦的利用,而是这样做有若干大问题,其中一个是巨大的经济成本,比如要对含水量高达98%,乃至99%的水葫芦迅速脱水,费用极其高昂。”

郭慧光对昆明市滇池治污过程中所实施的“河长制”管理工作称赞有加,“它解决了过去滇池治污所一直存在的‘多龙治水’痼疾,36条入湖河道,有十七八条变清澈了,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贡献。”

滇池治污“河长制”诞生于2008年3月27日,昆明市在“治湖先治水,治水先治河,治河先治污,治污先治人,治人先治官”新思路的指导下,在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确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“河(段)长负责制”:35条入滇河道,由市委、市人大、市政府、市政协主要领导各担任一条河道的“河长”,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“段长”具体组织实施,对辖区水质目标和截污目标负总责,实行分段监控、分段管理、分段考核、分段问责。

对于在滇池大面积种养水葫芦治理污染,郭慧光说,“农业科技与环境科学是不同的专业领域,虽有一定的联系,但不能等同,农科院院长未必懂环保,由农科院来做这个环保方面的工作,有些好笑。”

用水葫芦做饲料,郭慧光早在10多年前就带人实验过,“直接喂猪,猪不吃,吃了会拉肚子;喂牛,牛也不吃,只能先制作成草粉。”

“水葫芦含水量高达98%到99%,要制成饲料,其脱水成本每公斤达到4毛钱,也就是一吨水葫芦的脱水成本高达4000元,脱水制作草粉的经济成本太高,阻挡了市场化进程。”他说,“如果水葫芦制成饲料的脱水成本不高,早就有企业来投资了,谁傻啊!”

在郭慧光看来,一些人只是强调了水葫芦吸附氮、磷等有害物质的一面,而忽略了水葫芦本身也会向空气中释放、向水中投放大量碳的另一面。

他认为,圈养水葫芦来治理滇池污染,“就环境影响来说,弊大于利。湖泊的演化是一个逆向的过程,水葫芦直接向湖里投放大量的碳,它的根部向水里投碳,不及时打捞腐烂了会向水里投放更多的碳。”

“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来说,大量种植水葫芦是倒行逆施。”郭慧光说

苏公网安备 32048202000236号